【#ABL專訪系列】郭Sir郭思治回顧港股發展之路 分析未來值得投資板塊 - Strategy - 2022-06-10 | Asia Business Leaders
Menu
Growth
Wealth
Technology
Strategy
NEWS

【#ABL專訪系列】郭Sir郭思治回顧港股發展之路 分析未來值得投資板塊

10th June, 2022| In Strategy

喜歡股票的朋友,對於有「股壇大隻佬」之稱的郭思治不會陌生,這位股壇前輩以其技術分析,多年來為股民準確分析股市的高低起跌,成為不少股民的股海明燈。郭思治近年成立了「郭思治工作室」,繼續為股民指點迷津。郭思治在接受Asia Business Leaders專訪期間,暢談了其入行經過,要成為成功股評人的首要條件,介紹港股多年來發展的道路,分析其股票技術分析的重點心得、並評價其心目中最值得敬重的股壇人物。


香港證券分析師協會副主席郭思治,近年成立「郭思治工作室」,邀請不少股壇名人每天介紹市況,亦會於每過交易日製作三條影片,講述當天的市況,並為各大傳媒撰寫技術分析文章。郭Sir在接受Asia Business Leaders專訪時,就為我們介紹香港股市的股票分析的發展之路,作為股評人必要條件及未來一年值得注意的板塊。

要成為股評人的必要條件

郭思治表示,自己不算成功,但是十分勤力,入行已四十多年。他表示,要成為成功的受股票分析師,最起碼要有三大條件。

首先,是一定不可以怕辛苦,「是永遠不可以Say No,因為事實上,資訊是有很多的,作為股評人,要收集各方面的資訊,包括外圍、內地及香港的,觀眾要問你什麼,你自己是不知道的,因為必須要裝備自己,準備好隨時給別人問問題,因此,勤力是必然的」。

第二,郭Sir指出,股評人不可以怕辛苦,「作為股評人有少少的知名度,很多時出街到餐廳及酒樓一坐下,『你是不是那一位,我有些事想問你』,是不可以拒絕的,因為別人十分友善」。

因此,郭Sir指要鑽研及學習,也要多一點聽別人說,吸收每一個人的長處,年紀輕的要聽,年紀大的也一樣要聽,要將別人的優點消化後,再帶出自己的觀點及論點。

最後,郭Sir指出,分析不可以太主觀。因為人本身是十分主觀的,你看好一件事,「用一個角度去看,但到最後很有可能是錯的。我們要客觀地,指出我們的分析是基於什麼理由,但到最後最重要的,是我們要多一點去收集資料。」

郭Sir總結稱,分析要專注及持續。在訪問當天早上,郭Sir一早已完成開市前的直播,轉頭又在伏案寫分析文章。而郭Sir亦表示,自己入行四十多年,一直沒有請大假,因為自己每天都在寫分析,親身示範了什麼是勤力。

入行的原因

郭Sir表示,他入行成為股評人的真正原因,是因為家貧,母親有一位朋友是開股票行的,他便入行由練習生做起,會幹股票行的各種細活,包括寫黑板、送股票,每月350元人工,由73年開始,經歷了很多次股市的大起大跌,至80年代初加入時富集團,當上股票部的副經理之後,就開始有人找他分析股市,令他踏上股評人之路。

郭Sir表示,香港在80年代早期是沒有股評人的,只會在新聞報導之中播出數秒的分析,後來才越播越長,而他自己就成為了香港第一代的股評人。

股市大環境的改變

郭Sir表示,香港的股市大環境歷年來變化甚多,科技股是近年才有的。在50年代,香港仍然是一個漁港,後來隨著政局的改變,多了內地的廠商來香港,香港才成為工業主導型的經濟。

直至70年代後期,香港的股市才開始有金融業,至80年代開始有房地產業,當時已是由旅遊、建築、轉口及金融業去拉動。

郭Sir稱,科技股是在2000年之後,才開始成為市場的焦點。

「以往買股票,年青一代可能不知,買牛奶、買置地、買怡和,買均益倉、買黃埔船塢、九龍倉、天星小輪、電車,很多你聽也沒有聽過。到後期,長實、和黃、會德豐、太古、匯控、怡和、置地這些,再到後期才開始有中資股,青島啤或其他中信泰富等中資股,2000年之後才開始有科網潮,亦都開始有內銀股等,自到經濟發展不斷改變」,郭Sir這樣回顧多年來香港股市及經濟的改變。

郭Sir又稱,「來到這一分鐘,如果說科網可以取代傳統經濟也不為過」,因為近年的股市,2021年初股市達30,000多點,都是由騰訊、阿里巴巴等新經濟股帶動,傳統的長實、和黃、恒地都沒有升,而年輕一代的消費習慣已改變,很多都是網購,不會去實體店,未能的股市隨時代改變,已成為市場大趨勢。

價值投資法仍然是王道

郭Sir表示,雖然股票市場不停地改變,但時至今日,價值投資法仍然是王道,不能被取代。

「我們今天買盈富基金,是買價值投資的股份,你們的強積金,很多也是價值投資,我不認為你會將所有資金,投放騰訊及阿里巴巴。投機性的炒作可能會,當有一個大浪來的時候,那個板塊有資金追逐,那個板塊成交量大及有動力,你就會追逐該板塊,你不會去買港燈那些不會升的股票,這種市場心態是永遠不會變的,但是你說價值投資可不可以被新經濟股取代,那是不可能的」,郭Sir這樣總結。

郭Sir指出,特別是傳統的基金,「投資組合」(Portfolio)是過10億的,也不會全投新經濟股,退休的基金也要收息,因此不可能投經濟股,因為是沒有息的,只可以買保守電訊、公用股。因此,在投機路上,也許新經濟股可以取代傳統的股份,但在投資道路上永不可被取代。

兩派投資法:巴菲特與Cathie Wood

對於傳統投資者巴菲特(Warren Buffett)的投資日用品及價值投資法,與新派投資者方舟投資(Ark Invest)創辦人Cathie Wood,以新經濟為主導的投資,郭Sir認為,巴菲特的方法是必勝的。

「你有沒有發覺,巴菲特直至這一分鐘,由第一天到現在差不多是必勝的,他的投資智慧是非一般常人可以學到的。反而「木姨」(Cathie Wood)略帶投機,她也有做對的時候,人人都說Tesla會倒閉時,她就大舉買入,結果給她買對了,當然她也有失敗的時候,例如新經濟股也輸不少但在投機道路上,永遠也有成有敗。」

郭Sir形容,投資過程就像是一場戰爭,你不知什麼時候會完,你要勝出就要有足夠的能耐去支持。至於中間的成敗是叫戰役,成敗是不太重要的,勝敗乃兵家常事,只要整個戰事取勝就可以了,等同每一位投資都是這樣。

辦「郭思治工作室」的理念

對於為何會辦「郭思治工作室」?郭Sir表示,是一場機緣巧合。他表示,長時間擔任大公司的行政總裁後,也曾在兩間證券公司建立財經台,但有助手向他說,為何不自己建立一個財經台呢?因為如果萬一離開了現公司,財經台就不是自己的了,他也十分認同,於是便建立起自己的工作室。他表示,當初辦的時候什麼也沒有,由零開始一步一步的建立起來,但由於之前有兩次的經驗,於是可以逐步逐步的去發展。

「我最終希望能夠安安份份的做這個工作,工作室可以延續,員工也可以有糧出,開開心心,就好了,而不是想著要賺很多錢」,郭Sir又表示,工作室也有很多人支持,令他十分感恩。

印象最深刻的一天

在過去四十多年的股評人生涯之中,郭Sir回憶令他印象最深刻的一天,要回到1980年,當天的股市令他賺了人生的身一桶金。

「那天是在1980年,是40多年前的事,當時有怡和、有置地,有怡和證券,由於市場傳數間華資機構,想併購怡置的控制性股權,因此怡和置地要自保,怡和在市場30元買置地,置地在市場36元買怡和,有幸那天星期五,我買了4000股怡和證券,買了4000股,出了這新聞之後,我在市場一看,那時在金銀出市,怡和證券上到20元,我就賺了人生第一桶金」。

郭Sir表示,他以14元左右買回來,之後以20元賣出,但40年前的二萬元,不是現在的二萬元,當年的二萬元可以支付小單位的首期,對他來說十分鼓舞。但郭Sir謙稱,不是他很「叻」,而是十分夠運。

技術分析的未來

郭Sir最著名的,就是以技術分析來預測股市走勢。他認為,這種技術分析的方法,無論是在何時何地均十分適用。

「也是主流,那是用基本因素的,大家都十分清楚,例如中電今年賺了多少、港燈賺了多少、中移動賺了多少,你有數得計,不會有很大的爆炸性。」

郭Sir進一步解釋,現今的世代是充滿商機、充滿投機的,所有市場上比較進取的資金,是不會眷戀公用股的,而是會將資金投入到新經濟的板塊之中,至於新經濟的板塊,市場想法就是市場十分大,當你入去一個行業,未來的發展空間很大。

「例如我舉一個例子,阿里巴巴在內的淘寶十分成功,『當然了、14億人,有排做!』你一下子聯想就是14億人,還有未算外圍的世界,因此你的想像空間會大得很」。

郭Sir稱,阿里巴巴最大的市值曾達7萬億(港元),長和市值也就3000億(港元)。當大家都用很大的聯想時,唯有用技術分析,才可以變得實在。

「升這麼多要調整了,在那個位又有支持?上升當中有沒有成交金額追棒,升很快而沒有成交支持,那是虛火來的,你不能走,只應該先賺了就算,這是相當重要的」,郭Sir稱。

郭Sir郭思治回顧港股發展之路  分析未來值得投資板_20220610_Content_1.png

未來看好的中港板塊

對於未來看好的中港板塊,郭Sir稱,隨著內地封城後的新政策出台,他會看好內需及固定投資的板塊。

「內地由於疫情爆發,上海封城了一個半月,經濟代價十分大,國家領導人曾說,希望今年經濟維持5.5%增長,可以預視著,一旦疫情過去,將對內需及固定投資這兩個板塊,有噴井式的政策出台。」

郭Sir表示,出口是控制不了的,但內需以及固定投資可以控制,內需包括房住、汽車、餐飲、藥業、教育及消費等,固定投資包括房建及基礎建設等。

他又表示,烏克蘭長期在戰爭之後也要重建,因此基建相關的股份,如中交建、中鐵、水泥等會上升的。

最佩服的兩位人物

要數郭Sir最佩服的人物,郭Sir表示,外圍的是巴菲特,因為他對事物的判斷、觸覺、精神及執行力,是真的最好當中的最好,找不到第二位,至於華人方便,郭Sir認為李嘉誠先生是十分成功。郭Sir認為,這兩位的成就都是萬中無一的。

「你看見李嘉誠先生這數十年的投資,是非常之成功,由一間十分細小的長實,長江實業,因為你是做塑膠花的,慢慢發展至現在業務遍全球,包括能源Husky Oil, 歐洲的電訊業務、零售業務

Watsons、港口,他是十分成功,我想以後也十分難出現,這樣成功的人,我想他們是萬中無一的。」

香港金融中心地位難以動搖

對於香港國際金融中心的地位,會否被動搖?郭Sir認為,香港的地位,其他城市取代不了。

「取代不了,香港沒有外匯管制,這是十分重要的,深圳及上海如何開放,都會有外匯管制,入去不容易,出來也不容易,如何取代呢?整個亞洲沒有外匯管制,美元又如此流通的只有三個地方,香港、新加坡及柬埔寨」。










Back

最新文章

【個人成長】 行銷大師Seth Godin:努力卻不成功?因你缺乏「意圖」!

有些人明明很努力,但卻不成功?因為到某個時候,你放棄了!但為何人們這麼容易放棄?行銷大師Seth Godin直指,因為你缺乏「意圖」!找到它,這就是讓你撐下去的力量。...
24th November, 2024 | In Growth

曾是法律精英,卻選擇賭上一切創業!Adam Schwab 如何讓 Luxury Escapes 成全球發展最快的旅遊公司之一

在澳洲商業領域中,Adam Schwab 是一位備受矚目的連續創業家。他的創業歷程不僅改變了澳洲旅遊市場,還為企業成長與轉型提供了寶貴的範例。作為Luxury Escapes 的共同創辦人兼執行長...
18th November, 2024 | In Strategy

【反敗為勝】狂砸76台雪櫃成名 中國最大家電生產商海爾CEO張瑞敏成功之路

根據中國大陸CNPP數據研究,中國最大家電生產製造企業海爾(Haier)是最受中國人民喜愛的家電品牌,而執行長張瑞敏正是將海爾推上顛峰的功臣。從禁止工人在廠內大小便開始展現執行力的張瑞敏...
17th November, 2024 | In Growth

貧困輟學生15歲開始做生意,現成身價破億執行長還是收聽率最高的Podcast《The Diary of a CEO》主持人

Steven Bartlett,從一個經濟窘迫、經歷多次失敗的移民之子,蛻變為全球知名的創業家與《The Diary of a CEO》播客主持人。他的故事不僅啟發了年輕世代...
15th November, 2024 | In Strategy

從重機業務到頂級食品公司創辦人,看平凡五金行敢於試錯從谷底翻身打造上億營收

平凡五金行,乍聽這個名字你可能會以為它是一間五金專賣店,但它其實是一間位於高雄的高級食材選品店。如同台北的上引水產,平凡五金行特別之處在於顧客不僅能挑選各式高端食材,還能在現場即時烹飪享用...
15th November, 2024 | In Strategy

台灣麥當勞重磅推出「McGriddles厚鬆餅堡系列」:新口味引爆早餐市場潮流

從日本、韓國再到香港,各地麥當勞的厚鬆餅堡都掀起了一陣風潮,如今,這款人氣早餐終於登陸台灣!台灣麥當勞於2023年11月13日至12月17日限時推出三款「McGrid...
15th November, 2024 | In Growth

兩周即消失的紋身,25歲的InkBox創辦人成功打造8位數的紋身業務

在追求個性化、時尚與自我表達的今天,Inkbox憑藉其創新的半永久刺青技術,成功顛覆了傳統刺青市場。透過讓人「短暫體驗、隨時改變」的產品特色,從Kickstarter的驚人募資成績...
14th November, 2024 | In Strategy

中年失業身上剩34元,她在被裁員後的24小時內決定創業,創Sunshine Books 售3億本童書

Dame Wendy Pye 是如何從一位農村女孩,成為全球知名的教育出版家?這篇文章帶您一起走進她的故事,了解她是如何利用自身的堅毅和創新精神,創辦了Sunshine Books...
13th November, 2024 | In Strategy

用傳統美食創造百萬收益,趙希淑如何將韓國味推向世界,全球影響力擴展至30多國

趙希淑(조희숙, Cho Hee-sook),一位被譽為「韓國料理的教母」的傑出廚師,以推廣韓國傳統美食並創新詮釋宮廷料理而聞名。她在2020年獲得「亞洲最佳女主廚」的殊榮,是韓國料理界的重要象徵...
12th November, 2024 | In Strategy

16歲未婚媽媽創業逆襲人生,Nikita Hair創辦人如何從一家小小的美髮沙龍到如今擁150間分店連鎖

從一間小型美髮沙龍到成為歐洲最大的沙龍連鎖品牌,Nikita Hair 創始人 Inger Ellen Nicolaisen 的故事絕不只是「成功」的代名詞,更是挑戰與毅力的最佳寫照...
11th November, 2024 | In Strategy

Asia Business Leaders Newsletter

With instant updates and exclusive deal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