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業策略】 轉場再戰! Fujifilm、Kodak投身CDMO成績斐然! - Strategy - 2022-01-04 | Asia Business Leaders
Menu
Growth
Wealth
Technology
Strategy
NEWS

【商業策略】 轉場再戰! Fujifilm、Kodak投身CDMO成績斐然!

4th January, 2022| In Strategy

隨著時代更替,底片相機已剩少數攝影迷在用,富士(Fujifilm)、柯達(Eastman Kodak)這兩家底片大廠不約而同選擇轉戰CDMO(醫藥品外包)市場,富士更是宣布將投入近110億美元,立志朝「醫藥界的台積電」前進。


CDMO是「委託開發暨製造服務(Contract Development and Manufacturing Organization)」的英文縮寫,簡單說是各種醫藥品的外包生產服務,包括藥品製造及疫苗。舉例來說,就像是台積電是晶圓代工廠,負責晶片量廠,CDMO就是做藥界代工。

為何藥廠要將製藥業務分出來?當然基於成本考量。新藥開發到通過主管機關審核,時間得耗時10年,而一般而言,一個新藥的開發投資估計需要2億~3.5億美元。

正因為開發藥物需龐大經費與時間,過程中因此延伸出不少外包服務,像是在初期替藥廠或生技公司執行各種分析、臨床準備的「委託研究機構(CRO,Contract Research Organization)」以及負責製程開發、配方測試的CDMO服務,產業分工成形。

20220103_Content_1 (2).jpg

這種商業模式早已行之多年,藥商可過透過外包來降低成本、加快產品上市腳步。

實際上,藥企脫離製造環節早已相繼出現。瑞士大型藥企諾華(Novartis)8月將基因治療藥的美國生産基地出售給日本AGC。英國阿斯利康也於2020年6月將美國工廠出售給AGC。

據調查公司Research and Markets預計,CDMO市場規模到2024年將增至2410億美元,比2020增加約5成。其中,化學藥物仍在CDMO商機裡占大宗,但生物藥比例已逐年攀升 。

也因市場大,加上日本國內的大型藥企表示,「希望將經營資源集中於新藥開發和營銷」。也因此,富士、柯達兩家出產底片的老企業,不約而同轉戰CDMO市場。

事實上,在傳統底片市場逐漸沒落之時,富士早已有危機意識,不僅關閉底片工廠,還鼓勵相關作業人員退休,接著專心經營數位相機市場,但由於該市場競爭大,富士還利用多年生產底片的經驗,研發將近 20 萬種防止照片變色的化合物。富士從中挑選出 4000 餘種適合運用於化妝品等物質,並在 2007 年推出艾詩緹(Astalift)系列化妝品,4 年內,化妝品事業成長 15 倍。

反觀柯達卻因為決策失誤,錯過了數位轉型時間,甚至在2012年聲請破產。在嘗試生產智慧型手機、加密貨幣市場不力後,將戰場轉到製藥業。

2020年7月,美國政府宣布依據「國防生產法」將提供柯達 7.65億美元貸款,來合作生產對抗新冠肺炎所需的羥氯奎寧等原料藥。消息一出,柯達股價連連飆漲了近3000%。

一向跑的比柯達快的富士,2011年就已投入CDMO市場,並且不斷的擴大投資。

日前,富士宣布,公司正在製定一項為期三年、花費 110 億美元的醫療保健投資計劃,以鞏固藥品生產作為公司最大收入和利潤中心的地位。去年(2020),該部門的收入超過 9.06 億美元,幾乎是前一年的兩倍。

富士膽敢如此大手筆投資,歸功於其生產技術創新。

富士底片將在2023年在英國據點內導入可高效率製造高純度抗體的新生產技術、該技術稱為「連續生產」,可持續性投入培養基(medium)、同時進行培養/精製工程,藉此可連續性生產抗體。

抗體醫藥指的是採用作為生物免疫系統之一的抗體的藥品。首先要培養用於製造抗體的細胞,然後提取抗體並進行提純。生產工序需要進行溫度管理、排除雜質等嚴格的品質管理,課題是如何降低成本和實現大量生產。

20220103_Content_2 (2).jpg

目前CDMO領域主流的「批量生產」是在培養和去除雜質的病毒過濾等提純工序中,按工序從容器中提取生成物,之後再轉向下一個工序。在培養工序,為了使細胞繁殖,需要從小培養皿(用於細胞培養、貯存樣品,進行化學實驗的容器)逐步轉移至大培養皿。每個工序都需要取出生成物。

 「連續生産」方式比一般主流的「批量生産」的生産效率更高,能獲得純度更高的抗體。由於能連續生産,不需要此前那樣大規模的培養皿,能減少約7成的設備投資,生産成本也能降低3成左右,而能獲取的抗體數量提高至此前批量生産的3倍。

不過,由於採用多達批量生産30~40倍的大量培養基,製造成本較高,在研究人員努力下,富士新開發了降低成本的培養基,開發了支持連續生産的生産設備,構建了連續生産系統。

富士底片的生物CDMO事業部部長、副社長石川隆利自信地表示,「新生産技術將改變規則,能瞄準頂尖地位」。富士底片正在與多家大型藥企進行洽談,力爭到2024財年(截至2025年3月)使CDMO業務的營業收入增至2020財年(截至2021年3月)約2倍,之後力爭實現年率20%的增長。

 

 

資訊參考來源:petapixel、日經



Back

最新文章

【個人成長】 行銷大師Seth Godin:努力卻不成功?因你缺乏「意圖」!

有些人明明很努力,但卻不成功?因為到某個時候,你放棄了!但為何人們這麼容易放棄?行銷大師Seth Godin直指,因為你缺乏「意圖」!找到它,這就是讓你撐下去的力量。...
24th November, 2024 | In Growth

從成衣業轉行餐飲,創業開局慘賠3,000萬,一策略讓創辦人轉虧為盈,今成營收80億全台最大日式品牌

1996年,陳津秋的創業旅程從一次日本旅行中獲得了靈感。他注意到當地百貨商場內的外帶壽司大受歡迎,這樣的創新模式讓他看到了市場機會。彼時的台灣,壽司仍然被視為高價料理,與大眾日常餐飲的距離遙遠...
22nd November, 2024 | In Strategy

28歲貸款創業,憑藉9年業務經驗與王品、Foodpanda合作,今成營收破億的包裝材料公司

28歲,他帶著40萬元積蓄和100萬元貸款,毅然決定創業,從零開始打造一個屬於自己的品牌。他挨家挨戶地拜訪每一位潛在客戶,用雙腳和汗水鋪就了萬福國際的道路。如今,他的公司年營收超過1億元...
20th November, 2024 | In Strategy

零烹飪基礎到年營收9,000萬:Maggie Beer如何用自學之路征服美食市場

Maggie Beer 的名字,在澳洲美食界響徹雲霄,但這位傳奇廚師的成功之路,並非一帆風順。從經歷童年的經濟困難到成為澳洲美食的代言人,2024 年,Maggie Beer Holdings...
20th November, 2024 | In Strategy

痣姐:從裁縫師到米其林一星街頭廚神的傳奇旅程

在曼谷的街頭小巷裡,有一位身著護目鏡、站在炭爐前揮灑汗水的廚師,她是痣姐(Jay Fai)。這位名叫Supinya Junsuta的傳奇女性,從小販攤起步,憑藉一口熱鍋和一份對料理的執著...
19th November, 2024 | In Strategy

曾是法律精英,卻選擇賭上一切創業!Adam Schwab 如何讓 Luxury Escapes 成全球發展最快的旅遊公司之一

在澳洲商業領域中,Adam Schwab 是一位備受矚目的連續創業家。他的創業歷程不僅改變了澳洲旅遊市場,還為企業成長與轉型提供了寶貴的範例。作為Luxury Escapes 的共同創辦人兼執行長...
18th November, 2024 | In Strategy

【反敗為勝】狂砸76台雪櫃成名 中國最大家電生產商海爾CEO張瑞敏成功之路

根據中國大陸CNPP數據研究,中國最大家電生產製造企業海爾(Haier)是最受中國人民喜愛的家電品牌,而執行長張瑞敏正是將海爾推上顛峰的功臣。從禁止工人在廠內大小便開始展現執行力的張瑞敏...
17th November, 2024 | In Growth

貧困輟學生15歲開始做生意,現成身價破億執行長還是收聽率最高的Podcast《The Diary of a CEO》主持人

Steven Bartlett,從一個經濟窘迫、經歷多次失敗的移民之子,蛻變為全球知名的創業家與《The Diary of a CEO》播客主持人。他的故事不僅啟發了年輕世代...
15th November, 2024 | In Strategy

從重機業務到頂級食品公司創辦人,看平凡五金行敢於試錯從谷底翻身打造上億營收

平凡五金行,乍聽這個名字你可能會以為它是一間五金專賣店,但它其實是一間位於高雄的高級食材選品店。如同台北的上引水產,平凡五金行特別之處在於顧客不僅能挑選各式高端食材,還能在現場即時烹飪享用...
15th November, 2024 | In Strategy

台灣麥當勞重磅推出「McGriddles厚鬆餅堡系列」:新口味引爆早餐市場潮流

從日本、韓國再到香港,各地麥當勞的厚鬆餅堡都掀起了一陣風潮,如今,這款人氣早餐終於登陸台灣!台灣麥當勞於2023年11月13日至12月17日限時推出三款「McGrid...
15th November, 2024 | In Growth

Asia Business Leaders Newsletter

With instant updates and exclusive deal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