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富增值】疫情下樓市大熱 房產更「不愁賣」! - Wealth - 2022-01-07 | Asia Business Leaders
Menu
Growth
Wealth
Technology
Strategy
NEWS

【財富增值】疫情下樓市大熱 房產更「不愁賣」!

7th January, 2022| In Wealth

受到疫情影響,樓市卻只漲不跌,亞洲地區的日本、新加坡和台灣等地,都面臨房產市場過熱、住宅面積縮小的問題,房地產似乎變得「不愁找不到買主」。 


疫情下的房產市場大熱

 

房產市場似乎受惠於疫情,在已發展國家呈現漲幅。以英國為例,其最大建商Barratt Developments聲稱,英國房產的利潤在疫情下大幅上漲,達到了8.12億英鎊(約11億美元),且市場需求量仍然強勁。此外,Bank of England的數據更指出,房地產的貸款批准量,在今年七月份為6萬多件,到了九月份時,卻躍升近85千件,是繼2007年以來最多的一年。

 

美國的房產需求也很強勁,儘管疫情讓數百萬美國人陷入失業危機,房地產市場卻仍蓬勃發展。根據美國人口普查局的統計,大約有65%的美國家庭屬於自住而非租屋;而樓價上揚,可能會讓未來二十年的房屋擁有率,下降至62.1%,對年輕人和黑人群體尤為不利。

 

如果以年齡層劃分,美國千禧一代(Millennials,指1980-1990年代中期出生者)的房屋擁有率為64%;嬰兒潮世代(指1946年~1964年出生者)在同年齡時,擁有一棟房的比例則為72%

 

樓價的上漲和需求有關,當需求超過供應時,賣家就可托高價格來賣;如果樓市不景氣,買家的競爭對手變少,樓價自然也跟著下跌。

 

美國千禧一代已進入主要購屋年齡,根據美國Mortgage Bankers Association指出,過去對購屋猶豫不決的人正大量湧進市場,其中某些屬於「首購族」(初次購買房屋的人);有些人則打算購買第二間樓,在今年8月和11月份,美國的新屋抵押貸款申請量,相較去年同期,各增長了33%27.1%

 

樓市上漲與建屋成本有關


20220106_Content_1 (2).jpg

 

不僅在歐美國家,在亞洲地區,受到購地成本逐年增高、地價需要招標競爭、疫情期間缺乏原料和工人及工資上漲等因素,建築費用也跟著水漲船高,開發商只得把成本轉嫁到樓價上。

 

根據日本不動產經濟研究所指出,2021年上半年東京都市圈(指東京都、神奈川縣、千葉縣和埼玉縣)的新樓平均價格,較去年同期增加了10.1%,創下1973年以來的最高價。

 

據日本房地產諮詢公司TOTAL BRAIN的數據,想住在東京中心或比較好的區域,例如大使館和國際企業集中的港區、有「日本權力中樞」之稱的千代田區和年輕人最愛的澀谷區,得付出驚人的代價,這些地方的樓盤均價,甚至超過一億五千萬日圓(約130萬美元)。

 

但樓價上揚沒有減緩人們的需求,隨著疫情影響,居家工作情形越來越普遍,在新加坡和日本,購房族漸漸傾向在非都市中心的區域買房,以享受更寬敞的空間,或是購買二手房屋翻修,讓房子更符合自身需求。

 20220106_Content_2 (2).jpg


想住在市中心,除了高昂的樓價外,另一個問題是住宅面積縮小。這是因為當建築成本增加時,如果樓價提高太多,會影響到買氣,有些開發商會透過縮減面積來降低售價;或加值在共享空間上,來提高住宅的價值,但對於買家來說,住宅面積受限是很致命的缺點。

 

根據日本房地產調查公司東京KANTEI指出,在過去二十年裡,東京23區的住宅減少了5平方米;而TOTAL BRAIN則表示,不僅在東京,日本埼玉縣和橫濱地區,2021年的新建住宅也比去年要小上23個平方米。

 

「壓抑樓價」策略真能奏效?

 

為了抑制過高的房價,某些國家的政府也開始推行政策,根據新加坡中央銀行公佈的訊息,從2020年以來,私人住宅的價格上漲了9%,公共住宅也上漲15%;在超級富豪湧入這個國家後,今年上半年的住宅銷售額,達到329億新元(約241億美元),是美國Manhattan的兩倍。

 

新加坡政府提出的「壓抑樓價」措施,包含對第二次購屋者、外國人調高印花稅,以及限制公共住宅的貸款金額。以印花稅為例,購買房產將調高5-15%;若購買的是第三間屋,本國買家需支付30%印花稅,而外國買家則不限初次或再次購買,一律提高到30%


在樓價與薪資不成比例的台灣,中央銀行則藉由調整利率來管控,若要購買第三間屋,貸款最高成數需降為四成;購地貸款、閒置土地抵押貸款成數也都調降,以避免市場出現囤房、囤地現象。

 

但壓抑樓價措施的成效如何,目前仍有待觀察,新加坡的房產相關人士便指出,這樣的壓抑樓價舉動,很可能只減緩未來半年的樓市需求,且僅針對投資客和外籍人士,對中高價房產的影響較大,長期下來的抑制樓價效果可能有限。

 

 

資訊參考來源: The GuardianNikkeiTaipei TimesVOX

 



Back

最新文章

曾是化妝品包裝製造商,Tony Moly如何靠「搞怪包裝」在 54 國擁 12,000 家門市成頂級化妝品牌

韓國美妝品牌TonyMoly自2006年成立以來,憑藉創新的產品設計、強大的市場營銷戰略,以及不斷拓展的全球版圖,成功站穩K-Beauty市場的頂端。這家擁有超過12...
8th April, 2025 | In Strategy

從一間小店到全球2500家門市,Mango如何打破時尚業規則

1984年,西班牙巴塞隆納街頭,一間名為Mango的小型服飾店悄然開業。誰能想到,短短數十年間,它會成為橫跨全球120多個國家、擁有超過2,800間門市的時尚巨頭? ...
7th April, 2025 | In Strategy

【個人成長】哈佛研究:5個更討喜的說話技巧

「你好嗎?」可能是最多人用來展開對話的一句說話。然而這或許並不是一個好的開始:問的人不一定想知道答案,答的人也不一定會說真話。對話人人都會,但並不是人人都會進行良好的對話。其實只要運用適當的技巧...
6th April, 2025 | In Growth

全球35國的奢華茶品牌,Tea Forté創辦人從設計師轉型企業家,只為提供精緻茶文化

在眾多茶品牌中,Tea Forté 以其獨特的設計和高品質的茶葉脫穎而出。這個成立於2003年的品牌,致力於將傳統的茶文化與現代奢華設計融合,讓茶飲不僅僅是日常的飲品,而是一場多感官的享受...
2nd April, 2025 | In Strategy

他曾窮到借咖啡廳辦公,郭建甫如何靠Whoscall賺進1一次下載量

如果你曾經接過詐騙電話,甚至險些上當,那你可能要感謝一個人——Whoscall的創辦人郭建甫。他創立的這款應用程式,每天幫助全球數百萬用戶辨識不明來電,成功攔截了無數詐騙、推銷與騷擾電話。而這一切...
1st April, 2025 | In Strategy

這位 7 歲女孩比你還會談生意!如何從創意變現,讓 Shark Tank 投資她

Cassidy Crowley,The Baby Toon 的創辦人,正是這樣一位年紀輕輕卻充滿遠見的創業家。她從解決妹妹吃飯時可能受傷的問題出發,最終將自己的發明推上Shark Tank...
1st April, 2025 | In Strategy

從芝加哥街頭到 8000 個車位,失業創辦人的天價罰單換來 10 億商機

在熙熙攘攘的城市裡,找停車位就像在尋寶,總是讓人抓狂。SpotHero 這個品牌,正是從這樣的日常痛點中誕生。創辦人 Mark Lawrence 和 Jeremy Smith...
1st April, 2025 | In Strategy

泡泡瑪特五大最賺錢IP揭秘:從北京小店到全球潮玩霸主

2024年,泡泡瑪特交出了一份亮眼的成績單:全年營收達130.4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106.9%;調整後淨利潤34.0億元,增長185.9%,毛利率更創歷史新高至66.8%。泡泡瑪特(POP...
1st April, 2025 | In Strategy

科技革新與財富集聚:從2025胡潤 富豪榜看全球經濟新趨勢

2025年《胡潤全球富豪榜》揭示了一個清晰的趨勢:財富正在加速集中,並且科技創新正成為造富的核心驅動力。今年,全球十億美金企業家的總數達到3442位,創下歷史新高,相較去年增加5%。其中...
31st March, 2025 | In Strategy

「世界合一論壇」2025 圓滿舉行 香港充分發揮作為國際金融中心及綠色金融的領導者 為ESG投資及綠色創新的發展奠定堅實基礎

由可持續科技學院(Institute of Sustainability and Technology)主辦,One Earth Alliance 及世界經濟論壇(World Economic...
31st March, 2025 | In Strategy / NEWS

Asia Business Leaders Newsletter

With instant updates and exclusive deal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