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創新】回顧加密貨幣與區塊鏈所衍生的財經新詞彙 - Technology - 2022-01-05 | Asia Business Leaders
Menu
Growth
Wealth
Technology
Strategy
NEWS

【科技創新】回顧加密貨幣與區塊鏈所衍生的財經新詞彙

5th January, 2022| In Technology

回顧過去一年,全球財經界有不少重大的發展,特別是「區塊鏈」(Blockchain)以及加密貨幣(Cryptocurrency)的普及化,衍生出不少新的數碼財經重品,包括「非同質代幣」(NFT)、「元宇宙」(Metaverse)、「去中心化金融」(DeFi)以及「互聯網 3.0」(Web 3.0)等,很多人可能都對這些詞匯不陌生,但這些專有名詞代表些什麼。乘著新年的時候,正好來一個總結。

「區塊鏈技術」(Blockchain Technology)是去年最常被提起的金融技術,有關的科技可說是「加密貨幣」(Cryptocurrency)的核心技術,有關的技術可算是互聯網年代最顛覆性新技術,以巧妙的數學分散式演算法,由於每一項記帳均公開透明及不可以更改,解決最令人擔心的加密問題。

簡單而言,區塊鏈可以在不需要第三方介入的前提下讓使用者達成共識,以非常低的成本解決了網路上信任與資料價值的難題,每一次記帳的紀錄都是不可以更改及完全透明的,因此,所有人都可以安全地記帳。由於「區塊鏈」令「加密貨幣」的應用十分安全,衍生出「去中心化金融」(Decentralized Finance, DeFi)、「元宇宙」(Metaverse),以至「非同質代幣」(NFT)的概念。

20220105_Content_2.jpg

1. 「去中心化金融」(DeFi)

DeFi(去中心化金融)指的是完全在區塊鏈網絡上運作的金融服務,中間不需要通過銀行或財務公司等中介機構。與傳統金融相比,基於區塊鏈的去中心化金融應用擁有交易即清算、抗審查、無地域限制等特性。

「去中心化」是相對於「 中心化」(Centralized)的概念。根據字面意思,就是「去除中心」,也就是說沒有所謂的管理員,每個使用者都是平等的、擁有相同的權限,如果有其中一個人想要改變內容,需要經過大家同意。「去中心化」的金融科技,完全建基於「區塊鏈」的不可更改技術,成為全球所有人可信賴的帳本。有關紀錄的所有權分散、不屬於任何人、也不容易被竄改。

然而,「去中心化」也並非完全沒有風險,由於技術仍然未成熟,開發者和監管者需要在它成為主流之前解決這些風險。這些風險包括,DeFi 合約留有後門、協議設計不夠去中心化,又或合約代碼或邏輯存在 「漏洞」(Bug),令用戶的資產面對風險。

20220105_Content_3.jpg

2. 「去中心化應用程式」(Dapp)

「應用程式」(APP)指的是Line、Facebook、Instagram等手機的應用程式,對大家來說應該並不陌生,那什麼是DAPP呢?DAPP的全名是「去中心化應用程式」(Decentralized Application),最簡單的比喻就是不用中心化的資料庫,而使用「去中心化」的資料庫來儲存資料。

為什麼要使用「去中心化」的資料庫呢?因為中心化的應用程式,數據都儲存在統一的中央數據庫,會有以下幾項問題:包括資料不屬於個人,一般應用程式如Facebook及IG等平台,無論是按鑽、留言及貼文,都由中央數據庫存取,因此,資料亦會任意被有關平台使用。

目前,Dapp的應用未普及化、例子包括去中心化媒體Steemit,以及去中心化對賭平台Augur等。而Dapp仍存在技術問題,包括Dapp 只能保證數據不被竄改但不能保證輸入數據的正確性。

一般而言 Dapp 的註冊方式是匿名的,若需要進行用戶身分認證或綁定,需要借助外部身分認證協議。

20220105_Content_4.jpg

3. 「元宇宙」(Metaverse)

「元宇宙」(Metaverse)在2021年成為一個熱門的名字,相信很大程度是由於Facebook創辦人在去年較早前表示,將會致力發展「元宇宙」(Metaverse)技術,更將母公司的名字由Facebook改為Meta(元宙宇)的簡稱。

但其實,Metaverse這個字眼由來已久,最早是來自美國科幻小說家Neal Stephenson 30年前撰寫的科幻小說《潰雪》啟發( 潰雪 英文書名 Snow Crash), Metaverse一字中,Meta代表「超越」、「元」, verse表示「宇宙(universe)」。 即是一個超越宇宙的新空間、新境界。

其實「元宇宙」的意思,就是形容一個持續存在的數碼世界,會永遠存在,有去中心化概念,卻同時與現實掛鈎。要構建這樣的世界,高速網絡、穿戴式設備、容量大而運算快的電腦裝置、數碼貨幣,全部都不可或缺。

雖然是一個虛擬的世界,但「元宇宙」卻是可以產生實質經濟效益的經濟實體,能夠製造GDP,因為要處理世界上數以億萬人的數據,「區塊鏈」及「加密貨幣」成為背後組成的最重要部份。

20220105_Content_5.jpg

4. 「非同質代幣」(NFT)

NFT即Non-fungible token,中文為「非同質化代幣」,是獨一無二的數字資產,不論是畫作、聲音、影片及遊戲作品,也可製作成NFT。這些數碼作品本身可無限複製,但由於NFT的所有權需由區塊鏈確認,不論是鑄造資產,或以後易手也需由區塊鏈確認持有者身份。

因此,這些數碼資產以代幣的方式建立在區塊鏈之上,使其具有不可篡改、不可複製的特性,無論將畫作、聲音、影片如何複製,其所有權已紀錄在區塊鏈的分散式帳本上。

在「元宇宙」的世界中,如果「同質代幣」(FT)相當於可以互換的中央銀行體系,「非同質代幣」(NFT)就相當於不可以互換的資產。

20220105_Content_6.jpg

5.  「互聯網3.0」 (Web 3.0)

如果說,互聯網1.0(web 1.0)相當於最早期的互聯網,在上世紀90年代的早期互聯網中,最常見是使用HTML的靜態頁面,動態頁面較少,並且內容多來自文字系統。互聯網1.0的網站功能十分有限,因為互聯網當初只為「歐洲原子物理實驗室」(CERN)等少數人創建。

到了「互聯網2.0」(Web 2.0),就成為了我們最常使用的互聯網,包括應用程序、支持內容發布的平台(如WordPress)及社交媒體平台(如Facebook和 YouTube)的興起,交互式體驗和用戶生成的內容,每個人都可以當創作者。如果Web 1.0是初建的互聯網,Web 2.0即過渡到「互聯網平台」概念。

「互聯網3.0」(Web 3.0)的特色是「去中心化」(Decentralised) ,建基於邊緣計算、分散數據網絡(Dapp)和人工智能(AI)。

Web 3.0,第三代互聯網,當中的重點技術是由DLT(分佈式賬本技術)支援,基於區塊鏈的去中心化網路世界,也將是驅動元宇宙的基礎建設技術。

在Web 3.0世界裡,所有權及掌控權都是呈「去中心化」(Decentralised),資訊(Data)不再為大公司壟斷,用戶與建設者集體擁有互聯網,並可持NFT等代幣,在網絡世界擁有個人資產。Web 3.0能否在將來成為主流,目前仍是未知之數。但在全球區塊鏈技術熱潮帶動下,Web 3.0可望成為顛覆互聯網的科技革命。

20220105_Content_1.jpg

6. 「分布式自治組織」 (DAO)

「DAO」英文全名是「Decentralized Autonomous Organization」,即「分散式自治組織」,核心的技術仍然是通過區塊鏈來運作。DAO是一個以公開透明的計算機「代碼」(Token)來體現的組織,其受控於股東,並不受中央政府影響。 一個分布式自治組織的金融交易記錄和程序規則是保存在區塊鏈中的。目前分布式自治組織確切的法律地位還不清楚。

DAO可以被描述為一個具特定規則的開源(Open Source)區塊鏈協議,被挑選的成員會根據規則,自動執行某些行動,而整個過程無需要經由任何中介機構。在運作上,DAO就像是一間沒有實體、沒有老闆、沒有員工、沒有實體、沒有管轄權、但有股東大會的公司,能通過簡單,基於去中心化的代幣治理過程來運作。  

當中,比特幣(Bitcoin)以及以太坊(Ethereum)等加密貨幣網絡,事實上就是一個純正的 DAO。它是一個集合眾人要求下運作的特殊組織,既沒有人擁有它,同時所有人都可以參與其治理。像比特幣這樣的 DAO,強大之處在於:網絡愈大、愈分散,則愈具彈性和愈可靠。


資料來源: .preface.ai、blockTempo 



Back

最新文章

學習瑞典人的「小週六」習慣 讓上班日也充滿幹勁

每當週末終結,不少上班族都會產生「Monday Blue」情緒。瑞典有一個單字「Lillördag」,中文意思為「小週六」(Little Saturday)。究竟甚麼...
20th April, 2025 | In Growth

一場火災燒光創業資本,卻讓他打造出亞洲最大平價義式品牌

在競爭激烈的餐飲市場中,Saizeriya 薩利亞以其低價高質的義大利料理脫穎而出,成為全球最大的義式餐廳連鎖之一。創辦人正垣泰彦(Yasuhiko Shogaki)從一間不起眼的小店起步...
15th April, 2025 | In Strategy

茶業的愛馬仕,創業首年慘賠150萬美元,Taha Bouqdib用金箔茶打造精品茶沙龍

當多數人將茶視為日常飲品時,Taha Bouqdib 卻看見了它的未來——一個能與精品時尚齊名的奢華品牌。他不僅創立了TWG Tea,更重塑了全球對茶的認知:茶,不僅能喝...
14th April, 2025 | In Strategy

15年全球展店2000家,85度C靠35元蛋糕從台灣紅到世界

85度C,一個以「攝氏85度咖啡最好喝」為理念的品牌,從2004年新北永和的小店起步,迅速席捲台灣並走向國際,成為台灣咖啡與烘焙業的標誌性品牌。貧困出身的連續創業家吳...
10th April, 2025 | In Strategy

沒資源、沒經驗,卻創造$1.47億營收!Elizabeth Stein如何憑自製麥片打敗傳統大品牌

在健康飲食逐漸成為主流的今天,Purely Elizabeth 這個品牌以其營養豐富的燕麥、穀物早餐和 granola(穀麥棒)聞名全美。從一間紐約公寓起步,到如今年收入高達 1.47 億美元...
10th April, 2025 | In Strategy

22 歲創業、9 百萬用戶、12 億美元市值,內向創業家成就全美最大居家服務平台Angi

在現今數位市場中,家居維修與裝修服務需求逐年增長,而Angi Inc.(前身為Angie's List)正是這一領域的領導品牌之一。這家市值超過12億美元的企業,能夠...
10th April, 2025 | In Strategy

產後抑鬱媽媽如何用25美元起家,用蠟燭點燃每月3百萬元商機

在充滿挑戰的2020年,一個小小的夢想從Megan Reep的備用臥室悄然萌芽。她用僅僅25美元的蠟燭製作套裝,創辦了Mavwicks Fragrance這個如今家喻戶曉的居家香氛品牌...
9th April, 2025 | In Strategy

曾是化妝品包裝製造商,Tony Moly如何靠「搞怪包裝」在 54 國擁 12,000 家門市成頂級化妝品牌

韓國美妝品牌TonyMoly自2006年成立以來,憑藉創新的產品設計、強大的市場營銷戰略,以及不斷拓展的全球版圖,成功站穩K-Beauty市場的頂端。這家擁有超過12...
8th April, 2025 | In Strategy

從一間小店到全球2500家門市,Mango如何打破時尚業規則

1984年,西班牙巴塞隆納街頭,一間名為Mango的小型服飾店悄然開業。誰能想到,短短數十年間,它會成為橫跨全球120多個國家、擁有超過2,800間門市的時尚巨頭? ...
7th April, 2025 | In Strategy

【個人成長】哈佛研究:5個更討喜的說話技巧

「你好嗎?」可能是最多人用來展開對話的一句說話。然而這或許並不是一個好的開始:問的人不一定想知道答案,答的人也不一定會說真話。對話人人都會,但並不是人人都會進行良好的對話。其實只要運用適當的技巧...
6th April, 2025 | In Growth

Asia Business Leaders Newsletter

With instant updates and exclusive deals